●今年以来,蓬安县在河舒镇小板桥村、金龙岭村、狮坪村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试点,组建全省首支农村生态环境“绿手环”志愿服务队
●创新构建“阵地链+队伍链+机制链”的“三链护绿”模式,成功探索出“政府主导、群众参与、长效运行”的农村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新路径
●截至目前,已累计开展环保活动53次,动员4219人次参与志愿服务,小板桥村成功入选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
●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郑渊
为扎实推进《“美丽中国,志愿有我”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方案(2025-2027)》落地见效,今年以来,蓬安县在河舒镇小板桥村、金龙岭村、狮坪村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试点,组建全省首支农村生态环境“绿手环”志愿服务队,创新构建“阵地链+队伍链+机制链”的“三链护绿”模式,成功探索出“政府主导、群众参与、长效运行”的农村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新路径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开展环保活动53次,动员4219人次参与志愿服务,小板桥村成功入选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。
织密三级阵地网络构建环保服务体系
蓬安县以阵地建设为基础,搭建起纵向贯通的服务网络。在县级层面,成立“绿手环”志愿服务中心,制定印发工作制度、操作细则、应知应会手册等规范性文件,统筹年度活动安排与“绿苗积分”兑换方案,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、专业化开展。
乡镇一级依托河舒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“绿手环驿站”,设置“休憩茶座+宣传角”“环保诉求箱+回音墙”“绿苗超市+兑换点”等功能区,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与驻点志愿者,每月逢7的赶场日常态化开展“环保赶集日”活动,面对面宣传环保知识、收集群众意见、办理积分兑换。村(社区)则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“绿手环源点”,由村“两委”干部、老党员、群众代表、致富带头人组成4人工作小组,负责对接乡镇驿站、组织志愿活动、据实发放“绿苗积分卡”,让环保服务延伸至最基层。
建强多元共治队伍凝聚生态保护合力
整合部门力量组建联合先锋队,汇集生态环境、农业农村、水务、林业、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资源,成立秸秆禁烧巡察队、碧水守护监督队等专业队伍,通过“坝坝会问需”“绿马甲上门”“现场会解题”等形式,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工作。
借力高校资源打造技术智囊团,与西华师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化合作,建立“科研院校+环保协会+环保企业”专家志愿库,推出轮值“滴灌式”服务清单,定期开展“流动环保课堂”“绿色种养技术培训”,用专业力量补齐农村环保能力短板。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壮大主力军,协同县委社会工作部、团县委等部门(单位),组建返乡大学生“青苗志愿者”、老党员“银发讲解员”等特色队伍,开展入户宣传、垃圾清扫、巡河护岸等活动,形成“人人都是生态管家”的生动局面。
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激发全民参与活力
创新“书记领衔、三级联动”组织机制,县级中心由蓬安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挂帅,乡镇驿站由乡镇党委书记牵头,村(社区)源点由村“两委”负责,以“关键少数”带动“绝大多数”,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、“千村示范”等重点任务。
推行“行动即积分、积分即收益”激励机制,印制不同分值的“绿苗积分卡”,按活动类型划定积分标准——获评“最美庭院户”得20积分,参与河湖守护得5至10积分,垃圾分类“变废为宝”可获对应市场价值积分,1积分可兑换价值1元的物资,有效推动群众从“旁边看”转为“抢着干”,已累计兑付价值4万元的生活物资。构建“源点吹哨—驿站响应—中心督办”管理机制,对河道垃圾、收运不及时等小问题,由乡镇“快反服务队”24小时内处置;对生态破坏、环境违法等问题,由县级中心协调执法队伍查处,17件收集到的环保问题已全部解决,实现“反映有回音、问题真解决”。
蓬安县通过“绿手环”志愿服务试点,让生态环保理念扎根乡村,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变为“全民合唱”,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有力支撑。